突破性成果!我国成功搭建6G试验网

时间:2024-08-08 22:03:45
编辑:

近日消息,中国通信领域传来捷报:以通信与智能融合为标志的6G关键技术迎来新突破,4G、5G通信链路有望具备6G的传输能力。

突破性成果!我国成功搭建6G试验网

中国率先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实现了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中国通信学会10日举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一项新成果的发布吸引了业界目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这一通信系统,设计智能而简约,其容量、覆盖、效率三项核心指标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及其创新理论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通信期刊《通信学报》上。

国内游戏市场:超6成玩家去年游戏支出增长,PC平台占主导地位接近8成

近日,Niko Partners发布的一份权威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的玩家行为正展现出新的趋势。据统计,到2024年,有超过60%的中国PC玩家在游戏上的花费相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其中19%的PC玩家表示他们的游戏支出增长率至少达到了30%。这一数据揭示了中国玩家在游戏领域的强劲消费力和市场潜力。

国内游戏市场:超6成玩家去年游戏支出增长,PC平台占主导地位接近8成

此外,报告强调PC依然是中国玩家首选的游戏平台,接近80%的PC玩家选择在Steam上消费并享受买断制或付费游戏,进一步稳固了Steam作为中国最大PC游戏发行平台的地位。

在游戏发现与观看习惯上,44%的受访玩家表示会观看游戏直播和电子竞技内容,其中大多数人偏好使用抖音平台。同时,45%的玩家通过短视频来发掘新游戏,这一现象在PC和手游玩家中尤为普遍,显示出短视频平台在游戏推广中的重要影响力。

国内游戏市场:超6成玩家去年游戏支出增长,PC平台占主导地位接近8成

值得注意的是,手游市场的小游戏领域亦取得显著增长,拥有约6.5亿活跃玩家,且超过三分之二的玩家频繁参与小游戏。

中国天文学家新突破:揭示宇宙最强伽马射线源

7月25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突破性发现,由该所引领的科研团队,借助极目空间望远镜与费米卫星的联合数据解析,揭示了伽马暴中存在能量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射线特征谱线。

中国天文学家新突破:揭示宇宙最强伽马射线源

这一谱线的能量强度与光度均展现出幂律变化特性,标志着这是目前探测到源自宇宙天体的最高能量且确证度最高的谱线现象。

这些发现为破解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线索,是伽马暴观测研究的里程碑。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 7 月 25 日在《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英文版)期刊正式发表。

据介绍,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爆炸现象,普遍认为由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坍缩或两颗极端致密天体(中子星、黑洞等)并合而产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发现,伽马暴的观测研究一直处于前沿领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引力波的发现,伽马暴已成为多波段多信使时域天文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发射了一系列空间望远镜开展伽马暴观测研究,包括慧眼卫星、“怀柔一号”极目系列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以及中法天文卫星等等。2022 年 10 月 9 日,全球众多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一例迄今最亮的伽马暴(编号 GRB 221009A),其中,我国的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对该伽马暴的瞬时辐射进行了精确测量,发现该伽马暴具有打破纪录的观测亮度和各向同性能量,这些极端性质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一遇的历史性天文事件。

在本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怀柔一号”极目卫星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河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制的极目空间望远镜(GECAM-C)和国际上的费米卫星伽马射线监测器(Fermi / GBM)的观测数据,对迄今最亮伽马暴开展了详细的能谱分析和谱线搜索工作,特别是利用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测量数据对费米卫星的数据进行校准和检验,并开展了大量的探测器本底研究和仪器效应分析等工作,成功提取出精准可靠的伽马暴能谱。

经过严谨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该伽马暴的能谱中存在一条演化规律的发射线谱线,谱线的能量和光度均随时间以幂律演化,为谱线的真实性以及谱线起源于该伽马暴提供了最坚实的证据。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谱线的相对展宽较窄(仅 10% 左右)且基本不随时间变化。

中国天文学家新突破:揭示宇宙最强伽马射线源

令人更意外的是,在伽马暴主暴阶段谱线能量高达 37 兆电子伏,这是迄今探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最高能量的谱线。这些发现对于研究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的物理性质和产生机制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是伽马暴和极端宇宙观测研究的重大突破。

研究论文由“怀柔一号”极目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熊少林研究员牵头并担任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毛基荣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张双南研究员担任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张艳秋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负责能谱和谱线分析工作。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怀柔一号”极目卫星(英文简称 GECAM)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的我国首个机遇型空间科学项目,于 2020 年 12 月 10 日发射运行。参与本次发现的极目空间望远镜(编号 GECAM-C)是极目系列卫星的第三个载荷,于 2022 年 7 月 27 日搭载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牵头研制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入轨。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新物种:拟幽灵蛸

近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文学术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2016年在南海发现的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新物种:拟幽灵蛸

在生物分类上,幽灵蛸是幽灵蛸目幽灵蛸科幽灵蛸属动物,也是此前唯一被广泛认可的幽灵蛸目现存物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大俊介绍,1903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楚恩最早在深海发现了幽灵蛸,其常生活在水深600至900米之间,这个深度光线几乎无法到达,水体中氧气含量很低。

中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的标本(资料照片)。该物种与俗称为“吸血鬼乌贼”的幽灵蛸相近,研究人员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2016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个标本。研究团队将它与幽灵蛸进行形态比对,发现其尾部形态、下角质颚形状、发光器位置等与幽灵蛸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它与幽灵蛸在进化树上是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证实采集到的标本是一个新物种,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

2022年3月8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对一块古老的10条腕章鱼化石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3.28亿年前的远古章鱼是章鱼和幽灵蛸已知的最古老祖先。这项化石研究证实了科学家先前的猜想,即幽灵蛸目动物最初有10条腕,后来逐渐演化为目前的8条腕。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