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创里程碑,首个热采油田高效转型,过热蒸汽吞吐技术井全面运营

时间:2024-08-04 00:03:24
编辑:

近日消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取得重要进展,海上首个稠油热采项目——南堡35-2油田成功实施了创新的过热蒸汽吞吐工艺。通过6口调整井进行的蒸汽吞吐作业,日均产油量高达220吨。

中国海洋石油创里程碑,首个热采油田高效转型,过热蒸汽吞吐技术井全面运营

这一成就不仅显著提升了稠油开采效率,也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开发技术体系的又一重大突破,向着高效、绿色开发海洋油气资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介绍,稠油原油因黏度较大,常规冷采开采难度大,采油速度小,采收率低。对此,业内一般通过人工加热增加原油流动性的热采技术破题。

公开资料显示,南堡 35-2 油田位于渤海海域,采用规模化蒸汽吞吐开发,地层“吞入”高温高压的蒸汽后,稠油从采油井中“吐出”。注:南堡 35-2 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稠油占比九成以上。

作为我国海上首个稠油热采油田,南堡 35-2 油田致力于热采技术攻关。南堡 35-2 油田于 2023 年 1 月全面启动首批过热蒸汽吞吐调整井项目。项目以“快注快采”为原则,通过蒸汽吞吐与蒸汽驱“两井同注”交叉作业,实现了超配产 40 吨 / 天的良好效果。

“中国制造”再创辉煌,国内首款自主研发18米级巨型回转支承成功投产

7月4日消息,作为起重机心脏般的存在,回转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支撑着整个设备的旋转动作,还直接承担着巨大的起重负载,确保了起重机在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制造”再创辉煌,国内首款自主研发18米级巨型回转支承成功投产

据报道,我国 3500 吨起重机用直径 18 米级剖分式三排圆柱滚子回转支承昨日在河南洛阳新安下线,该回转支承无论是尺寸,还是设计制造都是国内轴承行业的极限突破。

官方指出,这台轴承的下线,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用转盘轴承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 3500 吨起重机用直径 18 米级剖分式三排圆柱滚子回转支承由洛阳新安县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是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500 吨全回转起重机量身打造的产品。

据介绍,这一回转支承为外齿式三排圆柱滚子组合结构,全套产品重 168 吨,外径 17753.6mm,最大安全起重载荷 20 万吨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官方还表示,该产品在研发中共形成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为我国轴承产业提格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开资料显示,重型起重机由于受到回转支承(转盘轴承)的制约,其回转机构一直采用滚轮式回转机构;而回转支承具有摩擦力矩小、维护方便、更换容易、寿命长等特点,是替代回转机构是最佳的选择。

对比具有同起重能力的起重机,回转支承式的起重机比滚轮式的起重机尺寸可减小 20% 左右,重量减轻 25% 左右,一台回转支承式 3500 吨起重机重量 4600 吨,可节省材料 1200 吨左右,可节约材料费 300 多万元。

中国里程碑式突破:亚洲最大600吨级CO2空气捕集装置验证成功,技术空白填补

7月26日消息,亚洲规模最大的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设施——“碳捕块 CarbonBox”成功完成了百吨级模块的满载稳定性运行测试。

中国里程碑式突破:亚洲最大600吨级CO2空气捕集装置验证成功,技术空白填补

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大规模高浓度工业级直接空气捕集工程技术设备上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技术领域实现了重要跨越,对推动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介绍,DAC 作为一种新兴的碳捕集技术,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负排放。

“碳捕块 CarbonBox”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附动力学的高性能捕集装置,可实现直接从空气或不同浓度的排放源中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并根据后端应用需求直接输出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单个模块顺利实现从空气中直接年捕集 99% 高浓度二氧化碳超过 100 吨,对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碳捕块 CarbonBox”由中国能建上海成套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攻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领先性主要体现在聚焦 DAC 高能耗、高成本的世界性难题,通过捕集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工艺流程的精准优化和核心配套件的颠覆性研发,研发团队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能耗的设计目标,同时确保了捕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碳捕块 CarbonBox”可广泛应用于绿色甲醇、绿色航空燃油等绿色燃料合成和碳交易服务等领域(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绿色航空燃油动力航班等)。

通过“碳捕块 CarbonBox”直接空气捕集得到的二氧化碳满足国际 ISCC 认证,更能克服生物质碳源在原料供给不稳定、地域限制等一系列的应用掣肘,实现绿色碳源大批量、稳定的供给,彻底打通当前绿色燃料合成中面临的碳源瓶颈。

中国骄傲:“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国产化率超85%,LNG江海直达加注船领航世界

近日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气化长江”重点项目——全球首艘同时也是中国首艘江海直达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淮河能源启航”号,近日在上海圆满完成了提前两个月的命名交付仪式,标志着我国在LNG清洁能源应用及长江流域绿色航运转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骄傲:“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国产化率超85%,LNG江海直达加注船领航世界

“淮河能源启航”号总长 130 米、型宽 23.6 米、型深 15 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采用双燃料动力全回转推进系统,可实现狭窄内河航道的灵活操纵,并配备“智能平台 + 智能航行 + 智能能效”的增强型智能集成自动化系统。

其独特的浅吃水设计,既满足远洋无限航区设计要求,又能实现长江航道极值低水位情况下的适航性,可全年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实现江海直达一站式 LNG 加注和运输的双功能。

据介绍,沪东中华携手七一一所等相关方取得的一系列自主研制的创新成果,尤其是低温系统主要设备首次全面实现国产化,比如 B 型液货围护系统、LNG 深冷式再液化装置、低负荷天然气压缩机、天然气焚烧装置以及双燃料发电机组、全船配电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一系列国产化装备成功研制并实船应用,使该船的国产化率达到 85% 以上,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中国制造的 LNG 储运装备。

同时,得益于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和国产化配套率提高,沪东中华将建造周期控制在 16 个月之内。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