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21 139GAM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我国“开拓二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完成历史性突破,海试水深跨越4000米大关!
7月9日消息,我国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工程样机,经过精心筹备与测试,终于在近日圆满完成了首次海试任务。
“开拓二号”连续完成 5 次着底采矿,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 4000 米,最深达 4102.8 米,在国内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等深海采矿领域多项技术。
从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了解到,“开拓二号”长 6.0 米、宽 3.0 米、高 2.5 米,空气中重量约 14.0 吨,设计作业水深 6000 米,在国内率先突破复杂海底地形自适应四履带行进、多金属硫化物一体化截割钻采、深海环境声 / 光学综合感知、海底采矿作业智能控制、深海非金属脐带缆重载布放回收等关键技术,并搭载深海羽状流、水下噪声等环境综合监测设备。经项目专家组中期技术鉴定,“开拓二号”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新物种:拟幽灵蛸
近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文学术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2016年在南海发现的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在生物分类上,幽灵蛸是幽灵蛸目幽灵蛸科幽灵蛸属动物,也是此前唯一被广泛认可的幽灵蛸目现存物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大俊介绍,1903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楚恩最早在深海发现了幽灵蛸,其常生活在水深600至900米之间,这个深度光线几乎无法到达,水体中氧气含量很低。
中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的标本(资料照片)。该物种与俗称为“吸血鬼乌贼”的幽灵蛸相近,研究人员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2016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个标本。研究团队将它与幽灵蛸进行形态比对,发现其尾部形态、下角质颚形状、发光器位置等与幽灵蛸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它与幽灵蛸在进化树上是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证实采集到的标本是一个新物种,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
2022年3月8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对一块古老的10条腕章鱼化石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3.28亿年前的远古章鱼是章鱼和幽灵蛸已知的最古老祖先。这项化石研究证实了科学家先前的猜想,即幽灵蛸目动物最初有10条腕,后来逐渐演化为目前的8条腕。
星辰大海:中国在轨卫星突破900颗,稳居全球亚军宝座
7月17日消息,据最新报道显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这一数字使中国稳居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第二位。
根据卫星跟踪网站Orbiting Now提供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卫星总数已达到10257颗,而美国作为领头羊,其在轨卫星数量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估计超过5000颗,显示出其在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 70%,但是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它只覆盖了 20% 的陆地面积。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哪怕是在高山峡谷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天通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它设计的用户容量可以达到 50 万以上。
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支持卫星功能的旗舰手机,中国电信也率先推出了依托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 6000 亿次。
随着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以往,一颗卫星的生产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我国卫星研制的主要单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通过创新设计、流水线制造,把原来 6 个月的卫星生产周期,压缩到了 20 天出头。
中国里程碑式突破:亚洲最大600吨级CO2空气捕集装置验证成功,技术空白填补
7月26日消息,亚洲规模最大的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设施——“碳捕块 CarbonBox”成功完成了百吨级模块的满载稳定性运行测试。
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大规模高浓度工业级直接空气捕集工程技术设备上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技术领域实现了重要跨越,对推动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介绍,DAC 作为一种新兴的碳捕集技术,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负排放。
“碳捕块 CarbonBox”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附动力学的高性能捕集装置,可实现直接从空气或不同浓度的排放源中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并根据后端应用需求直接输出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单个模块顺利实现从空气中直接年捕集 99% 高浓度二氧化碳超过 100 吨,对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碳捕块 CarbonBox”由中国能建上海成套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攻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领先性主要体现在聚焦 DAC 高能耗、高成本的世界性难题,通过捕集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工艺流程的精准优化和核心配套件的颠覆性研发,研发团队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能耗的设计目标,同时确保了捕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碳捕块 CarbonBox”可广泛应用于绿色甲醇、绿色航空燃油等绿色燃料合成和碳交易服务等领域(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绿色航空燃油动力航班等)。
通过“碳捕块 CarbonBox”直接空气捕集得到的二氧化碳满足国际 ISCC 认证,更能克服生物质碳源在原料供给不稳定、地域限制等一系列的应用掣肘,实现绿色碳源大批量、稳定的供给,彻底打通当前绿色燃料合成中面临的碳源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