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时间:2024-08-08 05:03:50
编辑:

7月3日消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隆重揭晓了其最新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报告深度剖析了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揭示了过去十年间各国在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对比。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23 年,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远超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2014 年至 2023 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发明申请量达 54000 件,仅仅 2023 年一年就出现了超总数 1/4 的申请量。在此期间,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明超过 3.8 万件,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 6 倍。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中国公司和机构在生成式 AI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专利注册量前十名的单位中占据了 6 席,另外 4 家则是微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IBM 和三星。

不过,如今炙手可热的 OpenAI 没有出现在专利申请排行榜上。该机构称,直到 2023 年初,OpenAI 似乎都没有为其研究活动申请任何专利。对此可能的一种解释,是 OpenAI 起源于非营利组织,但后来过渡到了“有上限”的营利模式。另一方面,则可能是 OpenAI 选择以商业机密的形式保留其知识产权。

注:专利数量前十名公司、机构依次为腾讯、平安保险、百度、中国科学院、IBM、阿里巴巴、三星电子、Alphabet、字节跳动、微软。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业界普遍看好 AI 相关专利的申请,但人们也担心这项技术可能会扰乱劳动力市场。“与以往主要影响中等技能工人的自动化浪潮不同,AI 取代工人的风险扩展到某些高薪职位,如部分数据分析师、市场研究分析师或律师助理。”

2024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成绩斐然:新接订单全球占比超七成,持续领跑行业前沿

近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2024年上半年造船业的亮眼成绩,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在三大核心指标上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显示出在全球造船行业的领先地位。

2024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成绩斐然:新接订单全球占比超七成,持续领跑行业前沿

最新数据显示:

2024 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 250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18.4%;

新接订单量 5422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3.9%;

截至 6 月底,手持订单量 1715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38.6%,

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55%、74.7% 和 58.9%。

在全球 18 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 14 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首先还是市场在扩张,市场有这个需求,才能让我们手持订单、新接订单能够不断增长。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占全球)接近 75%,说明中国造船工业还能够继续延续一个增长的态势,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反映了我们的市场能力。”

此外,今年前 5 个月,中国造船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近 2 倍。1~5 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532.4 亿元,同比增长 26.3%;实现利润总额 160 亿元,同比增长 187.5%。

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保持稳步增长,船舶产品出口金额 206.7 亿美元(当前约 1502.6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5.2%;从月度来看,月均出口达 34 亿美元(当前约 247.1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保持在 30% 以上,增速位列我国重点机电产品出口的首位。

绿色化转型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份额达到 71.7%,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我国费米子哈伯德模型量子模拟器首次超越经典计算机,获《自然》盛赞

7月11日消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包括潘建伟教授、陈宇翱教授、姚星灿教授以及邓友金教授等顶尖学者,日前宣布了一项震撼全球的成就。

我国费米子哈伯德模型量子模拟器首次超越经典计算机,获《自然》盛赞

他们携手打造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成功突破了传统计算机的限制,首次在费米子哈伯德模型体系内证实了反铁磁相变现象。

相关研究成果于 7 月 10 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费米子哈伯德模型是晶格中电子运动规律的最简化模型,被认为是可能描述高温超导材料的代表性模型之一,但其研究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方面,该模型在二维和三维下没有严格解析解;

另一方面,计算复杂度非常高,即使是超级计算机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数值模拟。

量子计算为求解若干经典计算机难以胜任的计算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案。国际学术界为量子计算的发展设定了三个阶段:

一是对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随着美国谷歌公司“悬铃木”以及中国科大“九章”系列、“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的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已达到;

二是实现专用量子模拟机以求解诸如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这一类重要科学问题,这是当前的主要研究目标;

三是在量子纠错的辅助下实现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机。

值得指出的是,理论研究表明,即使采用通用量子计算机也难以准确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因此,构建可以求解该模型的量子模拟机,不仅是理解高温超导机理的有效途径,也是量子计算研究的重大突破。

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工作推进了对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理解,为进一步求解该模型、获取其低温相图奠定了基础,也首次展现了量子模拟在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胜任的重要科学问题上的巨大优势。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该工作:

“有望成为现代科技的里程碑和重大突破(...which could become a notable milestone fo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 major breakthrough)”;

“标志着该领域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marks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for the field)”;

“是实验的杰作,是期待已久的成就(…is an experimental tour de force. This is a long-awaited achievement)”。

该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上海市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支持。

中国完成北斗卫星探空系统全面比对,2025年底将迎来正式运营

近日消息,全国范围内共计120座北斗探空站实现了同日500百帕高度的第一批次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所有站点的首批信息均成功上载至中国气象局的“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此举象征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气象探测领域的平行对比应用正式迈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完成北斗卫星探空系统全面比对,2025年底将迎来正式运营

平行比对,即在同一时段、同一区域内,采用 L 波段探空与北斗探空两种方式进行同步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对比分析。自 2022 年 8 月在广东气象部门启动北斗探空系统组网观测业务化试点以来,经过两年不懈努力,120 个探空站北斗探空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平行比对,气象探空系统升级换代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观测实时业务平台的大屏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探空系统的观测数据对比情况。

在时效性上,北斗探空上升段数据总体时效优于 L 波段探空数据;在数据质量上,以风速为例,点开任意一个探空站的数据对比界面,可以看到代表北斗探空数据的一条绿线和代表 L 波段探空数据的一条红线几乎重叠,偶有波动。“这意味着北斗探空数据整体准确,在细节上更加精准。”气象探测中心基地室副主任郭启云说。

此前,7 月 1 日,中国气象局启动全国第一批北斗探空平行比对工作。7 月 20 日,今年第 4 号台风“派比安”来袭,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气象部门利用北斗探空系统,与气象卫星、无人机、雷达等开展南海台风协同观测,北斗探空下降段观测资料填补了午后探空数据的空白,有力支撑台前线状对流的潜势以及登陆后台风强度的研判。7 月 24 日,今年第 3 号台风“格美”逼近福建沿海,浙江洪家、福建福州及广东各探空站开展北斗平漂探空,数据用于预报服务,为台风路径预报检验提供了支撑,发挥了良好效益。

2023 年,广东气象部门首次在数值模式、天气预报、卫星遥感等领域常态化应用北斗探空数据,借助精准的北斗探空数据,广东气象部门对台风“海葵”72 小时和 90 小时路径误差分别减小 3.94%、2.86%,72 小时降水预报准确率得到较大提升。

获悉,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推进气象探空升级换代各项工作,预计到 2025 年底,我国将建成站间距 150 千米左右的地空物联网,北斗探空系统正式业务运行,实现气象探空系统升级换代。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