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纳斯·李在1980年首次提出ENQUIRE理念

时间:2024-09-02 06:13:13
编辑:

ENQUIRE又称询问计划,是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蒂姆·伯纳斯-李于1980年编写的一个软件计划,它是万维网的前身。它是一个简单的超文字程序,与万维网和语义网有一些相似的概念,但在几个重要部分有所差异。根据伯纳斯-李的说法,这个名字的灵感源自于一本古老的书籍“探询一切事物”

蒂姆.伯纳斯.李于1980年开发了ENQUIRE

扩展阅读

1980年左右,约有一万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提供不同的硬件、软件和个人需求。利用电子邮件和文件交换完成大量工作。科学家们需要追踪实验室非常多的项目,项目之间彼此互相关系。伯纳斯-李从1980年6月23日起在CERN工作六个月,这段期间他开发了ENQUIRE。创建一个不同网络、磁盘格式、数据格式和字符编码方案兼容的新系统,这使得在不同系统之间传输信息的任何尝试都是一项艰巨且不切实际的任务。ENQUIRE之前的不同超文本系统没有达到这些需求,即Memex和NLS。

蒂姆.伯纳斯.李于1980年开发了ENQUIRE

ENQUIRE由一个名为卡片的页面和超链接所组成。这些链接具有不同的含义,作者、事物、文件和组群等都显示在卡片上。每个人都可以看到链接之间的关系,解释链接的需求是什么,或者删除卡片会发生什么事。任何人都可以增加新的卡片,但他们需要一张现有的卡片。万维网的创建是为了统一CERN现有的不同系统,如ENQUIRE、CERNDOC、VAX / VMS Notes和Usenet。

中国二级域名注册正式对公众开放: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200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 下正式开放二级域名注册,用户可以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这是我国自有域名体系以来一次重大变化。

中国CN下二级域名注册于2003年3月17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阅读

在互联网领域,域名就是网上的“门牌号码”,是互联网的基础资源。“.CN”是由中国管理的国家顶级域名,2002年九月,中国颁布了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将开放CN二级域名注册列为中国内地互联网域名管理的一项重要政策调整,其含义就是允许用户在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如abc.cn)。

中国CN下二级域名注册于2003年3月17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而此前,原《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则规定用户必须在二级域名下注册三级域名(如abc.com.cn)。有关人士介绍说,这项管理政策本意是为了分流域名,使得域名不要过于集中。但从实践结果看,中国内地百分之八十的域名注册在“.com.cn”下,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合理分流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域名长度,给用户带来了不便,造成境内网站大量注册境外域名,存在网络安全隐患、浪费国际通信资源。

 新的管理办法对域名管理的范围、种类、管理体系、注册手续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允许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最大限度地开放域名资源。新办法同时还采取了优先注册、优先升级等系统化的保护措施,并设立了政策公告期、优先申请期、集中处理期等一系列步骤和期限,保护了国家机关、驰名商标、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高等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原有三级域名持有人的利益。

中国七家顶尖机构打造“龙芯联盟”,促进技术创新

2002年12月,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家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龙芯从此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由中科院计算所等国内7家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于2002年12月正式成立

扩展阅读

“多少年以后,2002年也许将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坐标。‘龙芯’cpu技术横空出世,为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代表国产cpu最高技术水平、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终将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自《龙芯产业联盟宣言》

由中科院计算所等国内7家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于2002年12月正式成立

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豪门联手发起的“龙芯联盟”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该联盟旨在推进“龙芯CPU”产业化进程,并打造自主IT产业链的联盟,并将不断地吸引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产研单位加盟。

张小龙主导的产品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上线

微信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的生活方式,同时提到微信就不得不提到微信之父张小龙,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男人。

张小龙主导的产品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上线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流行起来,上线15天便斩获100万用户。张小龙在研究Kik时发现,这种新的即时通讯软件,可能对QQ造成致命威胁。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业务。

马化腾也没睡,很快给他回复:"马上就做。”这封邮件成了微信的缘起。此后的两个月,张小龙带领十几名干将,挤在一个狭窄的办公区域,开始了疯狂的“码农”生活。他们时刻待在计算机旁边,饿了就叫外卖,累了就停下来抽根烟,或者做几个俯卧撑。起初,张小龙自己也不清楚应该把微信做成什么样,但是他觉得自己有义务阻击腾讯的潜在对手。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打开应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深邃的画面: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蓝色星球外,眺望着远方的家园。张小龙希望用这幅画传递开发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张小龙主导的产品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上线

此后的时间里,微信不断推陈出新,从语音功能到查看附近微信用户,其社交属性不断提升,用户数量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微信2.5发布的前一天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公司副总裁。这位技术天才只用了6年时间,就做到了腾讯公司的高层。 在针对用户需求的调整中,张小龙大到一个按钮应该放在哪里,小到一个图像差几个像素,都对团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下属一度因害怕看到他的邮件,私下称其是“独裁者”。 在“独裁”和追求极致中,张小龙找到了新偶像—乔布斯。在腾讯公司广州研发中心,人手两本书:一本是《乔布斯传》,另一本是科技大神凯文.凯利的《失控》。乔布斯时代所有产品的发布视频,张小龙一个都没错过。 微信2.5大获成功后,张小龙一直在为下一个版本的内容犯愁。一天,在和同事吃饭时,他突然想到可以通过摇手机来找人,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挺好。 回家后,张小龙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两个人怎么通过摇手机进行沟通?第二天,他和团队花了半天的时间确定细节,比如设计摇的手势等。会后,大家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开发工作中。 2011年10月1日,微信3.0上线,“摇一摇”成为杀手级武器。人们只需摇一摇手机,就能找到千里之外同时摇手机的人。该功能很快引起受众热捧,日启动量超过1亿次。在无数的“咔嚓"声中,千万颗“寂寞之心”很快找到了充满可能性的去处。

张小龙主导的产品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上线

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摇一摇”的成功很快引来对手的纷纷抄袭。这时,张小龙又将精力放在新的超越上。2012年4月19日,微信4.0又推出朋友圈功能,引发了新一轮的移动社交热潮,每天有上亿条文字信息、上亿张图片在朋友圈传递。

至此,微信的基本框架确立。2015年年底,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攀升至惊人的6.97亿。虽然用户数量暴增,微信的商业价值凸显,但是张小龙不接受任何粗暴的广告植入,因为那样会骚扰用户,影响他们的使用体验。基于这一理念,微信拒绝和所有的营销公司、广告公司合作。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后,为了防止微博式的水军泛滥、频繁刷屏,张小龙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面对叫苦连天的营销账号,他在朋友圈撂下一句话:“从现在开始,微信安静了。”

后来,马化腾几番找张小龙做工作,他才迫于压力,同意在朋友圈投放广告。但在起初,他坚持要求每次的广告费必须在1000万以上,这样,真正有实力、能做出漂亮广告的商家才能进来。微信的风头强劲,张小龙却有了新的担忧,他觉得人们开始过度依赖微信。2016年1月,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说,他和同事开会或吃饭,很多人每隔两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看一下微信,如果规定不能看,对方就会手足无措,很焦虑。

张小龙并不希望微信变成对人的控制工具,他说:“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如果一个用户沉漫在其中、离不开,就像你买了一辆车,到达目的地后,你却说汽车的空调很好,希望待在里面,那这个产品一定不是一款好的产品。”他的言论一度被认为莫名其妙——互联网各家都挖空心思抢流量,传统行业也没有听说过要驱赶用户的,张小龙有点荒诞不经。但在他看来,微信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让他们陷在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张小龙主导的产品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上线

张小龙很像一个生育孩子的母亲,剔除唯利是图的商人观,他希望能在对微信的定位中实现其价值,不逾矩、不扰人。伴随着微信的成功,张小龙头顶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产品经理视他为偶像,媒体将他塑造为乔布斯的中国接班人。有人说: "张小龙很幸运,做了3次,就成功了3次。”但其实他自始至终都只在做一件事,雕刻着完美的作品。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