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电信广州创举:模拟移动电话网问世

时间:2024-08-11 09:03:43
编辑:

在1987年11月2日,移动电话开通测试指挥部成立,专业测试组开始对移动电话交换机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开通测试。

中国电信于1987年11月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展阅读

1987年,全国首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基站——广州移动西德胜基站建成,给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画下了一个起点,这是广州乃至我国通信工程建设的一座丰碑。

从此,我国移动通信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如今迎来5G领先发展的元年。通信技术不断革新,我国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回顾通信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广东移动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典型样本。

中国电信于1987年11月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比较落后的通信手段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和商务通信需求,这使得通信成为当时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广州市各级党和政府领导开始重视移动通信建设,以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梁渭雄回忆,1984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在布置“六运会”筹备任务时,要求广州市邮电部门必须在“六运会”前开通移动电话业务。

“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借“六运会”东风,三是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和产业正不断成熟。”梁渭雄表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广州率先进行移动电话网络建设以及建设首个基站的决定落地了。

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德胜成为了我国首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基站首选地址。梁渭雄回忆,从50年代开始,西德胜一直是广州乃至广东省邮电通信的重要基地,“西德胜多年来都是微波通信基地,特别是1985年开始,西德胜建设了多个BB机发信台、国产移动电话基站等。”因此,良好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有的传输、机房等资源,西德胜自然而然成为了最佳选择。

中国电信于1987年11月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在广州西德胜基站建设前,1984年,省邮电局应有相关机构成立了,以推动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网络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经过邮电部和地方多方面研究和考虑,最终选择了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制式,以及选择瑞典爱立信作为设备供应厂商。

为了培养技术骨干,梁渭雄等人去往北京邮电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邮电大学,参加邮电部组织的为期两个月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培训。大概5个月后,梁渭雄等人又被派赴瑞典爱立信公司参加首批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培训。

中国电信于1987年11月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1985年初,在首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基站建设前,为了更好的探索移动通信建设运营和“练兵”,无线分局与上海邮电部第一研究所进行国产移动电话系统运营的合作,开始了国产移动通信系统建设、运营的探索和“练兵”。

当时的通信系统网络容量只有60个用户,发射机和交换机安装在西德胜山顶,收发信使用450MHz频段,发信功率每个信道40瓦,可覆盖范围达20多公里。后期共发展了20多个用户,满足了当时广州郊区例如人和、黄埔等不方便拉固话的企业或市民通话需要,作为固话的补充或延伸。终端有抽屉那么大大,称“便携机”,每部一万多元,而移动终端运营和维修部就设置在广州东校场路旁的小房间。

1987年9月,爱立信主设备进场后,无线分局主设备安装调测队立即投入到基站主设备工程中。在完全没有国内经验借鉴情况下,大家日以继夜、连续奋战,将培训中学到的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外国专家指导下完成了西德胜基站主设备安装、调测、跳线、传输对通等相关工作。

从组建工程建设指挥部、配套施工队、安装调测队,到各项艰苦工程实施,这些基层一线领导和员工频繁来往于移动电话基站建设工地和“铁皮屋子”,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当时像一片“贫瘠土地”的通信行业,使其开始生根发芽。

中国第一个蜂窝模拟移动网络开通 第一个手机用户诞生!

在1987年11月2日,移动电话开通测试指挥部成立,专业测试组开始对移动电话交换机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开通测试。11月16日,《移动电话交换机开通测试报告》出炉,这份报告确认广州移动交换局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11月18日,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第一个蜂窝模拟TACS网络系统交换局。同时,全国首个蜂窝模拟移动电话打通了。“当年西德胜基站的信道设计是‘1+15’,1是代表控制信道,15是代表15个话音信道,就是说一个基站同时只能容纳15个用户同时通信。”梁渭雄表示,第16个接入申请就需要排队了,“当年共建设三个基站,天河邮电大楼基站也是1+15,黄埔开发区也是1+15。”

中国电信于1987年11月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而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也顺其自然诞生在广州。这位用户就是现任南海渔村董事长——徐峰,号码为901088,于1987年11月办理手机入户手续。他当年填写的移动电话用户安装申请表和首款模拟移动电话照片,已经作为广东地区的重点征集对象,报送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全国首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基站的诞生,是广东移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促使,但它更是整个通信行业的缩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中国移动等通信企业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发展通信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服务需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这个起点开始,我国移动通信快速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奔流。

Ray Tomlinson Shakes Up Communication World with Groundbreaking Email in 1971

1971年,Ray Tomlinson发送了第一封e-mail,这是第一个通过网络向其他用户发送消息的消息传递系统。

Ray Tomlinson于在1971年发送了第一封e-mail

扩展阅

1971年,Tomlinsonin是美国 BBN 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负责 ARPANET(阿帕网)相关的工作。ARPANET 可谓是全球互联网的鼻祖产品,而它可能也是冷战的产物,ARPA 这四个字母就代表「高等研究计划署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而它是美国军方的一个分支机构。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分离的计算机之间创建能够交换信息的网络,ARPANET 为美国军事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起了保护的作用,这相当于电子邮件的早期雏形。BBN 公司当时就是这个计划的一个承包商。

而作为其中的一员,Tomlinsonin 对电子邮件自然有比较好的理解。在 1971 年的时候,他在键盘上选择了「@」作为计算机之间发送信息的标志,而他也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邮件。他改良了 SNDMSG 这个在当时使用的信息传送程序(SNDMSG 只能在本地机器上运行,方便使用同一台机器的人共享一些短消息),终于发出了跨计算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Tomlinsonin将这封电子邮件作为测试电子邮件发送给自己,其中包含“类似于QWERTYUIOP”的文字。然而,尽管给自己发送了这封电子邮件,这封电子邮件仍然是通过ARPANET传输的。

Alohanet joins ARPANET: An Unforgettable Connection

Norm Abramson的Alohanet于1972年将ALOHAnet连接到大陆上的ARPANET。这是第一次将另一个网络连接到ARPAnet,尽管其他网络很快就会接踵而至。

1972年,Norm Abramson的Alohanet接入ARPANET

扩展阅

Norm Abramson是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教授,但也是一名狂热的冲浪爱好者。1969年访问夏威夷后,他在夏威夷大学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聘请一名工程学教授。他于1970年加入工作人员,并在Larry Roberts的资助下,开始研究一种基于无线电的数据通信系统,将夏威夷群岛连接在一起。

到1970年末,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分组交换网络。Norm Abramson随后设法从罗伯茨那里获得了IMP,并于1972年将ALOHAnet连接到大陆上的ARPANET。这是第一次将另一个网络连接到ARPAnet,尽管其他网络很快就会接踵而至。

ALOHANET由许多远程终端站点组成,所有站点都通过无线信道连接到夏威夷大学的一台主机上。它是centralized, star topology,没有具有多跳的通道。所有用户在一个频率上传输,而在另一个频率上接收,这使得用户无法相互通信--用户期望在与其他用户传输的频率不同的频率上接收传输。在其鼎盛时期,ALOHANET在瓦胡岛和毛伊岛的几个地点支持40个用户。通过通信速率为9600比特/秒的终端控制单元(TCU)连接到主计算机的用户终端。1971年第一台TCU安装后,Norm Abramson举办了一场庆祝他们成功的派对。(1972年,Abramson的重点转向将ALOHANET中开发的概念应用于卫星信道通信。1972年12月17日,安装了通过卫星通道将ALOHA主机连接到ARPANET的IMP。)

CANET项目:1986年,我国首个国际联网计划悄然启航!

我国最早使用互联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一个名为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的国际联网项目的启动。

1986年,我国最早的国际联网项目CANET启动

扩展阅读

CANET,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是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 我国最早的国际联网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