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公布我国5G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

时间:2024-08-15 07:03:55
编辑:

在2020年10月21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我国在移动通讯上实现了 5G 技术的领跑,5G 核心专利数占世界第一,并率先实现了 5G 商用,目前我国 5G 基站数已经超过 60 万个,用户数已经突破 1.1 亿。

2020年10月21日公布我国5G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

扩展阅读:

在10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
  •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了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
  • 在移动通讯方面,实现了5G技术的领跑,5G核心专利数占世界第一,并率先实现了5G商用,目前我国5G基站数已经超过60万个,用户数已经突破1.1亿。
    其中5G标准必要专利中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是华为,占到15%。中国企业中,中兴通讯排名第五,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CATT)排名第九。专利申请数量紧随中国的是韩国,占25%,美国和芬兰各占14%,瑞典约8%,日本约5%。2020年10月21日公布我国5G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
  • 在新型显示方面,通过大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使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销售超过30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

科技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了“十三五”期间的成功,例如以上新能源汽车、移动通讯、第三代半导体、新型显示等领域的进步,在超级计算、轨道交通、量子信息、增材制造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后展望了“十四五”的道路——加强前瞻部署和大力发展以智能技术和量子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高新技术,打造我国高新技术先发优势;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布局;加快培育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

AT&T创新:引领数据通信革命之先河

1958年06月02日AT&T,推出了数据电话和第一个已知的调制解调器。

AT&T于1958年6月2日推出了数据电话和第一个已知的调制解调器

扩展阅读

他们的到来预示着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到来,他们在互联网的爆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谈论的是调制解调器。在这里,我们回顾一下这一非凡设备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冷战期间,当美国空军需要一种方便的方式将数百个雷达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时,他们求助于电话系统作为解决方案。

幸运的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投入使用的电传打字机调制解调器是获取数字雷达图像并将其转换为模拟传输,然后再将其转换回来的完美工具,这样它们就可以通过现有的电话系统网络进行发送。

互联网的摇篮:阿帕网于1968年点燃!

互联网始于1969年,前身是创建于1968年的ARPA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又称阿帕网)。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为美国国防系统提供一个分散式的网络通信指挥系统。

互联网前身阿帕网(ARPN)于1968年正式投入运行

扩展阅

所谓“阿帕”(ARPA),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简称。他的核心机构之一是信息处理处(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一直在关注电脑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机等研究课题。

互联网前身阿帕网(ARPN)于1968年正式投入运行

1962年,J·C·R·利克里德离开MIT,加入ARPA,并在后来成为IPTO的首席执行官。也就是他在任期间将办公室名称从命令控制研究(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改为IPTO。也就是在他任职期间,据估计,整个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的70%由ARPA赞助,并在许多人看来与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军事机构相去甚远,并给许多研究者自由领域来实验,结果ARPA不仅成为网络诞生地,同样也是电脑图形、平行过程、计算机模拟飞行等重要成果的诞生地。
1964年伊凡·苏泽兰继任担任该处处长,两年后的鲍勃·泰勒上任,他在任职期间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的想法,并筹集资金启动试验。在鲍勃·泰勒的一再邀请下,日后成为“阿帕网之父”的拉里·罗伯茨出任信息处理处处长。
1967年,罗伯茨来到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着手筹建“分布式网络”。人员调度和工程设计很顺利,不到一年,就提出阿帕网的构想。随着计划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罗伯茨在描图纸上陆续绘制了数以百计的网络连接设计图,使之结构日益成熟。
1968年,罗伯茨提交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其中着力阐发的就是让“阿帕”的电脑达到互相连接,从而使大家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根据这份报告组建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就是著名的“阿帕网”,拉里·罗伯茨也就成为“阿帕网之父”。
1969年底,阿帕网正式投入运行。

探索互联网世界的开创时刻

蒂姆·伯纳斯-李在1990年下半年在一台 NeXT 电脑上开始开发 WorldWideWeb,它也只能在 NeXT 上运行。WorldWideWeb 第一个版本出现的时间是1990年12月25日。它不仅是一个网页浏览器,也是一个 WYSIWYG 网页编辑器。

蒂姆·伯纳斯-李于1990年发明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

扩展阅读

伯纳斯·李(Berners-Lee)在1990年下半年期间,为欧洲核研究机构CERN工作时,在NeXT计算机上撰写了被称为WorldWideWeb的文章。经过两个月的开发后,第一个成功的构建在1990年12月25日完成。该浏览器的发布新闻组在1991年8月。

蒂姆·伯纳斯-李于1990年发明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

Berners-Lee为他的新应用程序提出了不同的名称:“The Mine of InformATIo”和“The InformATIon Mesh”是提案。最终选择了WorldWideWeb,但后来改名为Nexus,以避免World Wide Web和Web浏览器之间的混淆。

该团队创建了所谓的“被动浏览器”,它们没有进行编辑的能力,因为很难将此功能从NeXT系统移植到其他操作系统。无法移植到X Window系统(X),因为团队中没有人有使用X的经验。

Berners-Lee和Groff随后将WorldWideWeb的许多组件改编为C编程语言版本,从而创建了libwww API。出现了许多早期的浏览器,特别是ViolaWWW。从普及程度来看,它们都使Mosaic黯然失色,到1993年,Mosaic取代了WorldWideWeb程序。那些参与创建的人已经转移到其他任务,例如为进一步发展万维网定义标准和准则(例如HTML,各种通信协议)。

1993年4月30日,CERN理事会将WorldWideWeb的源代码发布到公共领域。各种状态的网络上仍然可以使用该软件的多个版本。 Berners-Lee最初考虑根据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发布它,但在听到谣言说如果涉及任何许可问题,公司可能会反对该概念,他最终选择将其发布到公共领域。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