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21 139GAME.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7日发放3张3G牌照,中国进入3G时代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进入3G时代。
扩展阅读: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其中,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和CDMA2000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将迎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崭新起点和全新机遇。
工信部公告指出,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家通过发放3G牌照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和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中国移动获得了中国自有知识产权TD-SCDMA的运营牌照,中国电信获得了CDMA2000的运营牌照,中国联通获得了WCDMA的运营牌照,三家运营商将纷纷按照各自牌照建设运营各自3G网络,独立展开竞争。
工信部发放3G牌照意味着第三次电信重组正式结束,中国电信业拉开了新的一幕,进入三足鼎立的时代。
3G牌照的发放具有重大的意义。业内人士分析,3G牌照的发放将推动相关产业链形成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在内的通信产业链,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3G牌照的发放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将非常明显。
不仅如此,3G牌照的发放也将使消费者受益。进入3G时代,运营商三强相斗,竞争将更加激烈,必须通过低价格来吸引大量的用户。再者,3G时代与2G时代相比,网络设备的成本也大为降低,因此3G时代到来之时,也必将是移动数据业务降价之时。尽管初期运营成本较高,价格可能较高,但根据国外3G发展的经验,手机上网的资费肯定会越来越低。随着手机上网的群体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资费的下降更成为可能。
在3G牌照发放之后,三大运营商也迈出了3G正式商用或试商用的步伐。
中国科学院新项目:百所联网工程即将开始!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
扩展阅读: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和Internet相连。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并改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1995年8月25日~27日,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总体组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了院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方案。会议确定将综合利用公用分组网(HINAPCA)和公用电话网(PSTN)等多种通信手段,在全院范围实现多网点互联的计算机通信网络。
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1998年,博客开始出现
博客这个名称最早由John Baj在1997年12月提出。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Garrett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扩展阅读:
博客这个名称最早由John Baj在1997年12月提出。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Garrett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12月,这份名单在Camworld网站上发布。
其它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Full blog site”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时隔不久,Bridget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 web portal”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
第一代GSM标准问世,开创1990年科技新纪元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GSM,又称泛欧数字式移动电话系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电话标准。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亿人正在使用GSM电话。GSM标准的广泛使用使得在移动电话运营商之间签署“漫游协定”后用户的国际漫游变得很平常。GSM相较它以前的标准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数字的,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2G)移动电话系统。GSM标准当前由3GPP组织负责制定和维护。
扩展阅读
起因
198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电话技术开始应用,当时存在众多互不兼容的标准造成很大的不便。
由于这个原因,西欧国家开始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下一代移动电话标准,以便能够提供更多样的功能和使用户漫游更加容易。最开始标准起草和制定的准备工作由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负责管理
具体工作由1982年起成立的一系列“移动专家组”负责。GSM的名字即是移动专家组(法语:Groupe Spécial Mobile)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变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以方便GSM向全世界的推广。
1987年5月,GSM成员国达成一致,确定了GSM最重要的几项关键技术。
1989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从CEPT接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投入应用
1990年,第一版GSM标准完成。
1992年1月,芬兰的Radiolinja成为第一个商业运营的GSM网络。
亚洲最早的GSM运营网络是中国香港电讯CSL。而中国内地也在1994年跟进,由当时中国电信移动通信局(现在的中国移动)以“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网”名称运营,后演变为全球通品牌。
GSM的推出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普及,用户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用户达到1千万,1998年,达到一亿,2005年已经超过15亿。
3G时代
1998年,目标为制订接替GSM的第三代移动电话(3G)规范的3GPP引导。3GPP也接受了维护和继续开发GSM规范的工作。ETSI是3GPP的成员之一。
在发展的过程中,GSM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供更多样的服务。由GSM系统首先引入的短信息服务(SMS)提供了一种新颖、便捷、廉价的通讯方式。1994年,GSM实现了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和传真服务。
1999年,WAP协议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
2000年后开始商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使得GSM系统能够以效率更高的分组方式提供数据通讯。
2003年,EDGE技术开始商用,提供了接近3G的数据通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