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创造了里程碑式计算机病毒,震惊科技界!

时间:2024-08-17 17:03:22
编辑:

1982年2月,Rich Skrenta以恶作剧的形式创作了 Elk Cloner ,当时他15岁,是一名高中生,编程能力早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引导扇区病毒是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家用电脑Apple II系统和受感染的软盘编写的。

Richard Skrentarch15岁时制造了第一种计算机病毒Elk Cloner

1982年2月,Rich Skrenta以恶作剧的形式创作了 Elk Cloner ,当时他15岁,是一名高中生,编程能力早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引导扇区病毒是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家用电脑Apple II系统和受感染的软盘编写的。

如果一个Apple II从受感染的软盘启动,Elk Cloner就会常驻计算机内存中。只要用户键入命令目录中的文件列表,插入同一台计算机的未受感染光盘就会收到一剂恶意软件。
受感染的计算机会在每五十次从受感染的磁盘启动时显示一首同样由Skrenta写的短诗:
Elk Cloner: The program with a personality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Elk Cloner,more subtle tricks every five boots,它虽然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但却成功地传播开来。计算机病毒以前就已经被制造出来了,但是Skrenta的恶作剧应用程序是第一个在野外传播的,在它被制造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之外。

Richard Skrentarch15岁时制造了第一种计算机病毒Elk Cloner

“揭秘:2010年惊现的网购木马,史上最具欺诈性的木马大揭秘!”

网购木马是2010年新出现的一种欺诈木马。据金山网络安全中心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网购木马增长迅速,目前变种数量已经超过万个,2011年前2个月,平均每月增加新变种近3000个,而受此欺诈的网购用户也与日俱增。

网购木马作为一种欺诈木马于2010年12月17日出现

扩展阅读

网购木马是2010年新出现的一种欺诈木马。据金山网络安全中心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网购木马增长迅速,目前变种数量已经超过万个,2011年前2个月,平均每月增加新变种近3000个,而受此欺诈的网购用户也与日俱增。与钓鱼网站相比,网购木马隐藏更深,让用户无法察觉和判断,一旦感染造成危害的可能性非常高。

木马运行后会有一个无限循环,不停的获取浏览器地址,如果发现是敏感地址,则证明用户处在支付过程中,然后木马首先终止用户的支付过程,并利用接口修改 浏览器页面代码,通过 js 代码实现跳转到目标地址·此类病毒一般由病毒产业链的专业工作室开发,然后通过欺诈手段进行推广,进行牟利。

网购木马作为一种欺诈木马于2010年12月17日出现

网购木马伪装成买家,与卖家进行沟通,伺机通过聊天工具发送所谓的商品图等压缩文件给卖家,卖家点击后,即感染木马,骗子再通过木马盗取卖家的账户密码,获取店铺的管理权限。接下来,骗子就可以冒充卖家对真正的买家实施诈骗了。而被骗的买家则将问题算到购物网站或是真正的卖家身上,也因此引发了很多纠纷。

网购木马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易劫持,最早出现在网络上的时间是2010年4月底,由一名高三的学生顾荣亚在公交车上因花旗游戏支付平台中一段固定的支付代码而突然得到的想法而出现在网络之中。因使用360安全卫士的DLL文件实现开机启动,被金山网络安全公司命名为“数字大盗”。起初该木马使用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接口 易宝、快钱等支付平台遭受多起投诉,受到一定损失,以致很快无法使用。后来顾荣亚以即时抓取其他如殴飞、湖南移动手机支付钱包等网站的支付代码进行替换的方式继续更新木马。 在短时间内出现众多版本,开始泛滥。

网购木马作为一种欺诈木马于2010年12月17日出现

2010年12月17日,已经上大学的顾荣亚因为将木马出售给他人,从而导致徐州某一淘宝用户支付宝被劫持四万多元,涉嫌盗窃罪,被徐州某地警方于连云港到汉口的火车上抓获。2011年3月1日,被徐州中院以盗窃罪判刑四年半,后投送南京某监狱服刑,并于2013年12月释放

海湾战争中首次引用计算机病毒进行实战

1991年美伊海湾战争,是网络战争的缘起,计算机病毒第一次用于实战。病毒潜伏期长,破坏力大;繁殖能力强,传染途径广的特点,造成伊拉克整个防空系统吧瘫痪,美国由此取得

1991年美伊海湾战争是第一次将计算机病毒用于实战

网络战争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

1991年美伊海湾战争是第一次将计算机病毒用于实战

1990年,美国获悉一个重要情报:伊拉克将从法国购买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回巴格达。美国间谍买通了安曼机场的守卫人员,运送打印机的飞机一降落到安曼,他就偷偷溜进机舱,用一套带有计算机病毒的同类芯片换下了电脑打印机中的芯片。伊拉克人毫无察觉,将带有病毒芯片的电脑打印机安装到了防空系统上。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人通过无线网络激活了电脑打印机芯片内的计算机病毒,病毒侵入伊拉克防空系统的电脑网络中,使整个系统陷入瘫痪。美国由此取得了海湾战争中的关键性胜利。这是世界上首次将计算机病毒用于实战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战例,从而也使网络空间战初现端倪。

1949年诞生:John von Neumann首次思考“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序,这一概念最早是John von Neumann在1949年题为《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的文章中提出的。

John von Neumann在1949年最早提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脚本、宏或代码,旨在造成损坏、窃取个人信息、修改数据、发送电子邮件、显示消息或这些操作的某些组合。
当病毒被执行时,它通过将自身复制到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的数据文件、程序或引导扇区中或在这些文件、程序或扇区上传播,或者可能通过其他任何可写的方式传播。为了帮助传播感染,病毒作者使用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zero days,或social engineering的详细知识来访问主机的计算机。

John von Neumann在1949年的《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了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的概念。后来,弗雷德·科恩在1983年在1984年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创造了“Virus(病毒)”这个词,称之为“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可以通过修改这些程序的方式影响其他计算机程序,从而包括可能进化自身的副本。”

相关攻略
相关推荐